【学术快报】陆林课题组发现新冠疫情期间隔离对公众精神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精神心理界 Author Kai Yuan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公众的精神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为控制COVID-19大流行而紧急采取的封城及隔离措施可能会对公众造成心理压力,并产生负面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近日,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刊登了陆林院士团队题为“The impact of quarantine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系统研究了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公众及隔离人群面临的精神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的守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中国34个省市的56679名参与者的在线调查显示,发现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曾经有过集中隔离等经历的暴露者会增加34%的精神心理负担。特别地,研究发现隔离措施可能会对社会中的脆弱或弱势群体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并加剧其疾病负担,他们包括:COVID-19疑似感染或感染者、患精神或慢性躯体疾病者、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接触过COVID-19患者救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自于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者以及经济不太富裕的调查参与者。研究提示,面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决策者应特别考虑及关注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精神心理问题,并在隔离期内及隔离后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及干预,并提供充分的照顾和社会支持。
本研究同时发现,疫情期间遵守隔离政策、参与正常工作、充分了解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和及时了解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等因素可减少隔离期间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这表明广泛宣传隔离措施的必要性和益处,定期、透明地更新疫情信息,建议人们活跃社交网络,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保持日常生活习惯,提供必要的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及干预有助于缓解隔离期间的心理压力。本研究为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的守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最后文章强调有必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来探索COVID-19疫情对精神心理及脑功能的长期影响及神经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干预策略。
输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云鹤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师乐及阙建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研究员及鲍彦平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组介绍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
实验室研究兴趣:
神经精神疾病(如物质成瘾、抑郁症等)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陆林实验室研究抑郁症和药物依赖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采用动物研究(大鼠及小鼠)及人体研究(抑郁症患者,药物成瘾者)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电生理、分子遗传学、心理学及神经影像学手段,探索 (1)抑郁症和药物依赖发病后的脑内突触可塑性改变;(2)病理性记忆动态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抑郁症和药物依赖患者的心理、认知的变化规律及其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1-01019-y
即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详细内容。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脑科学讲座 | 学术笔记 | 研究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官方微信公众号:Brain-Research
官方网站:http://mgv.pku.edu.cn/